苏轼人物传记作文1500字(优秀6篇)

苏轼人物传记作文1500字 第一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怎样的人能写出这般豁达之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是什么样的男子能在午夜梦醒这般悼念亡妻?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个老头有点狂。这个人一定不只是课本上一小段人物简介里的苏轼,这个人也一定掀起很多波澜不惊的青春,否则怎会在而立之年一提起他就都有了话题。

在看完陆毅主演的连续剧《苏东坡》后,一个青春帅气,性格直爽的大暖男形象几乎差点就代替了那些年想象中的他。但是看到剧中这样的一个情节,让我有些质疑。在王弗不幸因病逝世后的第三年,他按乡俗迎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剧中的王闰之似乎有些不像进士之女,更像是个斤斤计较的平常妇人,以致苏轼因一件小事骂了句“好一个糟糠之妇”,就这句话让我开始对这部电视剧产生了疑惑,越往后看越觉得剧中的苏轼越不像他,越想弃剧,似乎觉得电视剧把他描述得太过刻板,太过一本正经,但秉着有始有终的原则还是看完了剧。

心里的这些疑惑似乎在脑海封存,但是对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内心还是留着很多空白。在翻完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后,他的那本《苏东坡传》让我爱不释手。

在描写苏轼和王弗的婚后生活,林语堂先生这样写道:

结发之妻王弗与苏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春天,苏东坡和王弗放风筝,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夏天,苏东坡和王弗去赏荷花,才子佳人,其情深深,;秋天,苏东坡和王弗去拾枫叶,夫妻同心,其爱浓浓;冬天,苏东坡和王弗去看梅花,两情依依,其景美美。

读到这,觉得这样的神仙爱情真的是要羡煞死旁人,怪不得有东坡迷曾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

爱的有多深,结局就有多虐,而后的丧妻让他心情跌入低谷,三年守丧期后,一个年仅六岁的儿子,和一个不得不娶的新娘,是继续沉沦下去还是继续悲痛。王闰之的一声声姐夫更是让他羞愧难当。王闰之对姐夫的满满的崇拜让她心甘情愿的为之付出,面对这样的女子。苏轼终究选择接受和王闰之好好生活,而王闰之也陪伴苏轼度过“乌台诗案”这段最难熬的日子和被贬黄州后的最艰苦的生活。元佑八年,46岁的王闰之在陪伴苏轼25年之后染病去世。苏轼悲伤至极,写道“呜呼!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试问这样的深情厚谊怎会出现电视剧中的好一个糟糠之妻之类的话语呢?

即使苏轼是犀利的,也不该是这种市井风格。气度不凡的青年才俊在任何时代都是会成为时代的楷模,受人追捧,显然苏东坡是有能力让男女老少皆为之着迷的男子。

苏轼任凤翔签判期间,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知府宋选十分敬重,苏轼也能自由地施展抱负,政绩不俗便得了个“苏贤良”的名号。直到宋知府变成陈知府,一上任就对苏轼百般刁难,连苏贤良的这个名号也不允许别人再喊了。陈知府的屡次挑衅和侮辱让苏轼火冒三丈,终于是没有搂住火。

陈知府在府衙后院将外院的一土坡移至墙内建成一台,请签判官苏轼做记。《凌虚台记》—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在场的官员无不为他捏了把汗。而陈知府却称之为传世佳作,并要一字不改地刻于石碑,竖于凌虚台下。后来才知陈希亮与苏轼祖父有交情在先,今故意刁难于他,就是让他明白官场就是官场,官场中无有才能与文章之别,唯有官职大小。宦海,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尺。

苏轼面对这位年迈的老人的教导,羞愧难当,对他也多了分敬意。然而老人的话,苏轼确实没有听进去多少,后来的“群乌未可辩雌雄”,更有在《湖州谢上表中》写到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变法极其不满。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差点命丧黄泉,让苏轼又一次体会到了官场险恶,但这也侧面反映了苏轼作为文坛领袖对舆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在一页页的阅读中,越来越发现这个文采飞扬,全能人才苏东坡是多么的让人着迷,他的深情率性,他的爱国爱民,他的不屈不挠,他的热爱生活……他的一生都值得细细品读。

苏轼人物传记作文1500字 第二篇

如此喜欢东坡是因为他有趣的灵魂,笑对困境,正所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是一个让我琢磨不透的人,他算的上是神,但也称得上是常人,他的英文名字就如我的标题一样,快乐的天才,他的一生并不平坦,但他都能以合适的心态面对,他能和村夫畅谈,也能在朝廷出谋划策,他曾与小妾欢度时光,也曾绝望的为自己准备过棺木,这都是他生活的体现,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留下无数千古名篇,这样才能被我们称之为天才。

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朴实,他可以融入人民初到黄州,苏轼便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筑水坝,建鱼池,请教老农、喂养牲口……并在城东半坡上的一片地,建了一座“东坡雪堂”,化身“东坡居士”。

我可能会把他的经历带入我的身上,遭遇诬陷、锒铛入狱、濒临杀头、降职被贬、食不果腹,这一桩桩一件件如果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会愁得只剩下“愁”。并且这样的事情不管发生在谁的身上,我都不相信他会一笑了之。苏轼不是神,他也是人,自然也愁。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想到了当年周瑜的“雄姿英发”,再看看如今自己的“早生华发”,悲从中来。可是很快,他便从老庄哲学中受到启发,在忧愁中走了出来。

苏轼爱吃创作了许多美食,到黄州时便作了一首《初来黄州》他自嘲一生都在为这张嘴而忙,没想到老来犯了错,险些亏了嘴。幸好,这黄州偏虽偏、穷虽穷,但是长江里的鲈鱼美、后山上的竹笋香啊。而且,他现在这个团练副使于国家没有什么帮助,却要国家发工资来让他买酒喝。那些想都不愿再想遭遇,他却可以这样美滋滋地说出来,在我眼里,苏轼的“吃”和他的“诗”是一样的,透着一股豪放。

苏轼路遇常州决定拜访王安石,时光流逝,王安石再也不是那个精明强干的宰相了,反而更像是一个孤独的老头。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历史性的会面,让那些同时喜欢王安石又喜欢苏轼的后人欣慰不已。苏轼此次金陵之行一共待了有一个多月。两位巨人一同游金陵,一起赋诗唱和,王安石甚至还劝说苏轼就在金陵安家得了,彼此还能做个邻居。总的来说,这二人在金陵相处得很是融洽,尽管谈话时彼此之间都有所保留。临别之时,王安石亲自来想送。最终,一段由政见不同而引发的恩怨已烟消云散,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欣慰与感慨——真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

回看苏轼一生,正如林语堂所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学苏东坡。

苏轼人物传记作文1500字 第三篇

我读过很多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以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这几天读完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故事。

林语堂用极优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的情感,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不仅是个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作家、大书法家、新派画家、美食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瑜伽修行者佛xxx、一个政治上坚持己见的士大夫……但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最感染我的品质是他的乐观、豁达。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的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

政坛多风雨,为官44年,他一贬再贬,由黄州到惠州,由岭南到海南,愈贬愈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苦难面前,苏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他没有因为贬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他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被贬黄州时,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苏东坡笑看风云的乐观旷达;在惠州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跃然而出。苏东坡在被贬后没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心存浩然正气,心系黎民百姓,成为“百姓之友”。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与挫折。刚刚进入初中生活,我努力地适应着更快的学习节奏、更高的学习强度、更难的知识体系,以及面对独自住校生活的困难。我还有好些题不会做,有好几次小测没考好,有几件衣服没洗干净,有一次被宿管扣了分……面对困难与挫折,我要学习苏东坡,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释放坏情绪,积极解决问题,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的人生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让我们以最美的姿态冲天而起,成就最美的雪浪。

《苏东坡传》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热爱之情。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乐观无畏,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又怎能不热爱呢?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是他那万古不朽的乐天派精神。

苏轼人物传记作文1500字 第四篇

如果说李白是银河,那么苏轼就是神州大地。

苏轼是个极会在生活中发现乐趣的人。他爱吃,会吃,懂吃,也会创造吃。都说不会做饭的吃货不是个好吃货。除了家喻户晓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等…他的吃货本质主要体现在他不断被贬谪之后也能在吃食方面吃出不一样的滋味。这才是一个懂得“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的人应该有的风采。

苏轼也是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心怀天下,济世苍生。随着他不断的被贬谪到江南各地,他的政绩也遍布到江南各地。在杭州,他判官妓从良灭蝗灾,与太守修西湖六井,疏浚茅山,盐桥二河,筑西湖堤;在密州,他遇到旱灾,他便祈雨,罢给田募人充税,平定海盗等等……

他在寻找乐趣的同时也在积极的承担命运给予他的责任。哪怕自己的权利不大,也会尽自己所能去拯救自己所能涉及到的千万人。苏轼也是个全能型的天才。

为什么这样说呢?苏轼无论是散文、诗歌、书法还是绘画样样都是当时的第一位。放如今也是无人能及的。他更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人。他的.雅俗共赏使他不仅能得到那些文人士大夫的喜欢,更让他得到了普通百姓的喜欢。能够做到这样的,恐怕也就只有那个苦中作乐且幽默风趣的苏子瞻了吧。

苏轼是我的偶像,更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的偶像,不只是中国人,更有许多的外国人也他的粉丝。面对死去多年的亡妻时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面对自己的命运时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世间如何,我自岿然不动。平生就随那一蓑烟雨渡尽繁华与荒芜。

这样的苏轼怎么能不成为全民偶像呢?

苏轼人物传记作文1500字 第五篇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xxx与旧党斗争、xxx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有多个译本,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传记。

读一本好书,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觉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苏轼人物传记作文1500字 第六篇

子展,苏子展……我不知道一千年前的宋朝,是否能像我称呼先生的名字一样温柔。

苏轼啊,这个学生一生被流放到了好多好多不同地方发展的人啊,这个国家政治上不得意却能另辟蹊径,在美食、烹饪、书法、绘画艺术史上都留下了一个深刻文化印记行为的人啊,把苦与乐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遗憾稚嫩的自己发展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进行思想,初中学生之后中国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不能没有教育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么成为可能存在只是企业为了后人背诵徒增烦恼?他们有情有味,每一首诗里都是可以叙述方式不尽的深情。

所以在进行中考结束后的那个自己空闲暑假,我就想通过尝试可以了解学生一个中国古人,机缘之下我们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寿司疤痕被放逐到荒凉的赤壁,也喝,并与船上的客人聊天。客人谁做只是写幻想,只是一个他心目中的“寿司”,“将涵盖其中改变尽收眼底,世界是不是到时候,它并没有改变,因为,所有的事情,和我没有结束“。

他说:“船从那时起就死了,河和海使他们过余生。”但他写完这句话后,就上床睡觉了。还有,张先年今年80岁,嫁给了一个18岁的女孩,在婚礼上他可以取笑一个“树梨压海棠”吧。苏先生的心总是那么明亮可爱,这大概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发展作为中国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得到治愈自己一颗学习疲惫的心了。

书中我们说道:元气得到淋漓不断富有中国生机活力的人他们总是非常不容易进行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环境艰苦也能活出一个多姿多样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像一阵清风,一轮明月,“我可以陪玉帝,下可以陪着袁农民乞讨。世上没有人。”他死了,离开了我们很多。是他内心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喜悦,是不朽的,每个人都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