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优秀13篇)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一篇

我的学校位于杭州城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校,被冠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

走进校门,就可以望见左侧的小竹林,几杆新竹夹杂着陈年老竹,绿叶中泛出点点春意。正中间,陶行知塑像威严地耸立在那里,脚下小鱼池里几尾新鱼,活泼地游来游去,就连那株梅花,也长出了翠绿的叶子。

走过长廊,沿着小石子路,就来到了生态园。一走进去,两旁的植物都焕发着生机。居中那棵古树,虽然没有冒出新芽,却也显得精神抖擞。周围的小灌木丛,那层层叠叠、星星点点的绿芽,让校园充满了春意。边上那些迎春花上的绿芽,和山茶花上的花蕊,更加增添了春的魅力。靠近点,还能闻到花的香味呢!

路过生态园,便来到了地理园。园内的岩石标本、地理标本,依旧孤零零地兀立在那,井盖上的几株多肉植物,显得可爱极了,让人爱不释手。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墨绿、黄绿、淡绿、浅绿……倒也相得益彰。

校园里,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蝴蝶在花丛里尽情地飞舞,低年级的小朋友们在绿意丛中欢歌笑语,活蹦乱跳,他们也像春天的小草一样,茁壮成长。高年级的同学相互追逐打闹,他们脱掉了棉袄,露出了手臂,享受着春天的暖意。

就这样,春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校园。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二篇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的是要多多读书,才能轻松作文。寒假里,我读到一篇《四块糖的鼓励》的文章,感触颇深。

故事讲的是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一个学生用泥块砸了另一个学生,被陶行知看见后制止,并责令该学生放学后去校长室。这个学生一放学就等在校长室门口,陶行知见了,就给了他一块糖奖励他遵约守时。接着又拿出两块糖,一块是学生听话即时住手,说明尊重老师,另一块则是奖励该学生有正义感,因为被打男孩当时在欺负女同学。听到这里,学生流泪了,诚心诚意地道了歉,陶行知于是又奖励了一颗糖,理由是知错能改。

陶校长不按常理出牌,用奖励的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流着眼泪承认错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陶校长直接用严厉的语气批评那个学生,结果会怎样?学生一定会认为校长不辨是非,治病不找“根”,也许表面迫于压力承认错误,心里却满是气愤和叛逆,这样也就没了教育的效果。而陶行知四块糖的奖励,让学生得到理解和尊重,感动之余承认了错误,陶行知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有位名人说过:谁能谅解人,谁就能拯救人。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包括我的爸爸在内。我的爸爸非常严厉,我一做错事就骂我,有时还上演全武行,可我并不服气,有时会不听他的话,跟他对着干。而我妈妈就比较温柔,会推心置腹地跟我讲道理,遇到我想不通的时候还允许我慢慢想。因此,我更愿意听妈妈的话。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大人们也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如春风化雨般理解和鼓励,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改变错误,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真心希望大人们也来读读这篇文章……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三篇

秋天到了,落叶一片片的堆积到了地上,似乎在宣告着秋天来了。

这下,“捣蛋鬼”小凯来劲了,一会把别人好不容易扫好的落叶堆弄的到处都是,一会又往别人身上抛落叶。玩得不易乐乎。他一边玩一边想:真好玩,待会再跟谁捣蛋一下呢?不管了,反正这些落叶够我玩的痛快了。

碰巧今天是小凯值日,放学后只剩下小明没走。小凯起初没在意,以为他正在收拾东西准备走,便自顾自的打扫。后来小凯觉得不对劲,便想:他怎么还没走啊,而且好像还在给我制造垃圾。

这样想着,便偷偷朝小明的位置走去,不看还好,一看立刻怒不可遏,吼道:“小明,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明吓了一跳,说:“怎么啦?”小凯道:“我还说你怎么这么久了都不走,原来是在找我麻烦。”小明低头一看,原来地上有很多刚制造的.垃圾。小凯接着说:“我好不容易才把地扫完的,你去给我捣乱,知不知道我扫的有多辛苦。”

正说着,这时陶行知路过,问道:“怎么啦,今天不是小凯值日么?小明怎么也留下了?”

小凯便把事情经过告诉陶行知。陶行知听后,笑着反问:“那你早上玩落叶怎么没想到别人的辛苦呢?”小凯听了,顿时哑口无言。

原来在小凯玩耍的时候,有人忍无可忍告诉了陶行知。小明只是陶行知派去配合自己演戏的而已。

小凯想了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惭愧的对陶行知说:“校长,我知道错了。以后一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四篇

数风流人物,还看中华上下五千年。

岳鹏举是英雄,他精忠报国,誓死不屈;

李时珍是英雄,他医者仁心,救死扶伤;

邓稼先是英雄,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都是英雄,他们不是生来不平凡,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着一日三餐,有着悲欢离合,有着春夏秋冬。而他也是一位平凡人,但他是我心目当中的英雄,他就是“万世师表”——陶行知。

1917年,陶行知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满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先生不平凡的心因此被感动了,他不平凡的心也让他平凡的人生变得熠熠生辉。

为人师者,德以配天地。若是离开了天地万民,又何以为师?

陶行知先生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他帮助的是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的帮工,那些小摊小贩,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们认字。就这样能够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在人民的眼里他从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变成了他们的英雄。然而先生的志向并不止于此,他要让全国人民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

他,这样说就这样做。在武汉、重庆、上海、南京,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他一个人在努力着,他的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这希望不再仅仅是他陶行知自己的希望,逐渐变成了所有为师者的希望,变成了所有人民的希望。他,创造了自己的希望,创造了所有为师者的希望,创造了所有人民的希望,他是人民教育的英雄。

陶行知,他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他是陶行知,他是人民的导师,他是人民的希望,他是人民的英雄。你会问何为英雄,今日对于英雄的定义过于浅薄,可真有这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生命质量,让英雄二字变得不同的分量!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身光亮让,让英雄两个字那样灿烂而光华!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他是陶行知,他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也是人民的英雄。英雄并不是生来不平凡,而是平凡的身躯有一颗不平凡的心,让他承接了历史的火炬,改写了中国教育的历史。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五篇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与宽容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让它们发挥奇妙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宽容的智慧: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体现了宽容的魅力,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宽容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宽容,更需要给宽容一个生存的空间,让宽容“复活”。俗语说:过犹不及,有时候制约太多、束缚太紧,反而不利于发展。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六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虽然我没有听过陶行知爷爷的声音,但他的那句名言在我心中无声胜有声,让我受益良多。

作文难写,考场作文更是难写。为了找到应考作文的“捷径”。星期天一大早,妈妈就钻进了书店,中午抱回一大堆作文书。我目瞪口呆地望着小山似的书,诧异道:“老妈,现在只剩下两个星期要中考了,您该不会让我看完它们吧?”“考场作文仅靠现场构思,能得高分吗?这些都是我精心挑选的.,你只要巧妙地汲取其中的营养,作文就不成问题了。”

我无可奈何地抱着“小山”准备回房,妈妈摆摆手,“乖孩子,别苦着脸,这么多书你看不完,要巧干。”我惊讶地望着妈妈额头上滚动的汗珠,刚准备说话,妈又说到:“你只要头脑中准备几篇范文,到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我已经把每本书中的精品剪辑装订成‘浓缩的精品’,你只管背就行了。”我接过妈妈手中的“书”,沉甸甸的。我的心,也沉甸甸的……

妈妈的苦心果然没有白费。中考作文“声音”刚好与我背过的关于环保的范文吻合,我刚准备下笔“嫁接”完成一篇“佳作”,耳边突然响起老师的声音:“考场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有假,更不能抄袭。”虽然妈妈教过我怎样灵活变通,不露出马脚。但我从心里赞成老师的话--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可现在是中考啊!谁不想拿高分?我左右为难……耳畔突然想起陶行知爷你爷的声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咬咬牙,毅然做出有可能改变我人生的决定:“我手写我心。”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只能舍利取义,去伪存真了。

我辜负了妈妈的一片苦心,但我知道妈一定会原谅我的,因为妈和我一样崇拜陶行知爷爷,而且我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也了我心中最好的中考作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爷爷的声音为我敲响了警钟,它回荡在我的耳畔,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更激励我努力前进。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七篇

陶行知常说:“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而是对学习的伤害。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纪律,爱里有教育。作为现代的教师,在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能去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铁块,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自己的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八篇

近日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九篇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十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现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也爱他的学生,称学生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师生赤手空拳办起来的。有时全校师生几乎无以举炊,陶行知东张西罗,左支右绌。在这样艰难困苦中,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停办了算了,但他决不答应。他发动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向社会各界人士募捐,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先生的上衣口袋有两个,一个装公款,一个装私款。可是,在他募捐归途搭车时,忽然发现放私款的那只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当时就坚决的决定,绝不动用公家一分钱!尽管一天奔波下来,既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他仍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学校。当育才学校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感动。

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以教人者教己”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爷爷的声音时刻回荡在我的耳畔,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更激励我努力前进。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十一篇

老师今天带我们上了一节特殊的课,美其名曰——春游“行知园”。

我们自由结伴走向行知园。刚入行知园,一股淡淡的清香侵入鼻尖。循着香味袭来的方向望去,那似蝶的串串紫色小花映入了我的眼帘。只见它枝干钩连盘曲、攀栏缠架,简直就是一件件雕刻艺术品啊!“这是藤萝”,“这是薰衣草,要不然怎么这么香,也是紫色的呢。”……一阵争吵,原来我的伙伴们在争论这是什么花。正当大家争论着,老师告诉我们说它是紫藤,又叫藤萝。我们继续结伴春游行知园。

我喜欢看书,在班里我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虫呢。可大自然不就是一本内容丰韵的书嘛!盛开的垂丝海棠花牵引着我的眼神,紫中泛粉,粉中透白,鹅黄的花蕊中还有金黄的蜜蜂在辛勤地劳动呢。恐怕最顶级的画家也难以调出这鲜艳欲滴的颜色!难怪冰心奶奶在《寄小读者。小桔灯》中这样写它——“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微风吹拂,满树的海棠互相碰撞,我仿佛能听到玉佩玎珰的声音。不远处,柳枝轻轻地摇曳着。高大的陶行知雕像凝视着远方,他的目光是那么深邃,好似在默默关注教室里的学生,希望我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同学们都到这里来。”一阵呼唤声,同学们都来到了行廊。老师让我们坐在行廊里,互相讲述这次春游的收获。

老师又带我们来到了陶行知雕像前,我们望着高大的雕像,听着老师跟我们讲述他的教育生涯以及他的爱国故事,心中肃然敬畏。

“丁丁呤呤……”下课了,我仍沉浸在行知园的感染中。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十二篇

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上汉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不讲了。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

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人武部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亲,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一批批的学生都比老师差,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会一代不如一代。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你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你们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强。同学们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长讲故事的意图。从此,大家不再死记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老师们也不是片面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而是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学好各门学科的方法和能力"。

名人陶行知初中作文 第十三篇

作为木匠的曾祖父,因留意一条缝隙,能使木工不易散落。人也是这样,做人和处世,如果时时追求圆满,人与人之间就会紧张,就会裂变。同样,一个人把所有行为目的化,就会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形。

留一条缝隙,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留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先生的糖的故事体现了它的魅力,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这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情感。俗语说:过犹不及,有时候制约太多、束缚太紧,反而不利于发展。

留一道缝隙,多出一点朦胧感。人生中的况味是百转千回,亦如车轮的辐奏,会在泥地上延伸出一道悠远的痕迹。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在生活与生活密不透风的间隙间,与那些打马而过的旧时光早已挥手告别。犹如乘在一辆疾速的列车上,窗外风景疾速倒退,我们紧紧地盯住眼前的目标,不敢大口喘气,最终因太过紧张颓然倒下。不仅没抓住点什么,还错过了大把迷人风景。

所以,凡事都得讲究留一道缝隙的原则,在追逐的过程中隔一点点空间,我们要知道,车头太快往往会撞上他人的车屁股,得不偿失。

留一点缝隙,让生活更加美好,让自己更加显出魅力。缝隙是一颗救命丸,在危急时能给予你帮助。缝隙是一种力量,让世界少一点绝境。缝隙还是你的成功之锁,让你成功而不会有后顾之忧。

记住,成功的种子在缝隙中萌发。